一顆顆如小米珠大小的深灰色顆粒,乍看之下酷似鉛筆芯,但卻令人意外地有著遠高于金剛石的屈服強度。這一名為“超高強鈦合金”的喂料材料,是海曙區企業寧波鈦鉭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通過研發創新,在金屬注射成型領域首次實現鈦合金原材料1300兆帕屈服強度的具體體現。
屈服強度是指金屬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時,開始發生屈服現象的應力值。1300兆帕屈服強度,即1平方厘米的面積約可承受13噸的力,其屈服強度相當于4頭3噸多重的大象同時施力。這意味著,在面對強大外力作用時,采用該材料制造的鈦合金機械零件,可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當下,憑借強度高、重量輕、耐腐蝕、生物相容性好等性能優勢,鈦合金材料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3C產品、生物醫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市場上普遍應用的為900兆帕屈服強度的TC4鈦合金材料,TC4鈦合金的強度接近傳統不銹鋼,但相同體積下重量僅為其一半。美中不足的是,TC4鈦合金粉末每公斤價格為不銹鋼粉末的6倍以上。“抗拉性”更強、“性價比”更高的鈦合金原材料成為市場的新需求。
喂料作為金屬注射成型(MIM)的關鍵中間體,連接鈦合金粉末制備與成型工藝,其性能直接決定*終零件的機械強度。
“我們的技術團隊核心成員均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核心團隊傳承自該學院十余年金屬粉末研究積淀,通過產學研深度協同創新,在喂料制備領域實現了關鍵技術突破。這也恰好與寧波當地高性能金屬粉末材料產業形成互補。”寧波鈦鉭新材料總經理曲昊說。2023年,在市、區兩級政府專項政策扶持及產業鏈伙伴協同下,企業開始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正式落戶海曙并啟動生產線建設。
喂料“脫胎”于金屬鈦粉,中間需經歷整形、分級、級配、混料、捏合等工序。這些工序決定著喂料在屈服強度方面的“稟賦”,也影響著注射成型后的機械零件的實際應用。
以整形工序為例。傳統氣霧化法和旋轉電極法制備鈦合金粉末,存在能耗過高、粉末收率偏低等痛點。對此,寧波鈦鉭新材料通過雙路徑實現技術突破。
一方面,聯動上游環節與供應商協同創新,氫破法制備鈦粉。“另一方面,我們創新采用氫化脫氫破碎預處理結合表面整形技術,通過重塑粉末顆粒形貌,使整體工藝相比傳統氣霧化法,工藝能耗降低90%,粉末收得率提升至原工藝的3倍以上。”曲昊說。
在此過程中,通過熱力學調控,利用高壓氣體沖擊,使粉末顆粒在高速碰撞中完成棱角修整,*終獲得滿足粉末注射成型工藝要求的高球形度粉末。該技術體系為后續制造工序提供了理想的原料基礎。
氧含量也是影響鈦合金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喂料加工生產全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寧波鈦鉭新材料做好各流程中的氧含量監督把控,使之不超過0.25%,避免因氧含量過量導致材料性能下降。
曲昊透露,這款“超高強鈦合金”喂料已進入試產驗證階段,近期不少客商聞訊而來“求合作”。據預計,正式投產后,前期,企業年產能約可達100噸,銷售額約3000萬元。
“待其正式量產并得到廣泛應用,不僅市場價格將比當下更有優勢,更可在更多復雜環境種發揮穩定性能作用,為相關事業領域提供有力支撐。”曲昊表示。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uaVoJWVTQvdNJxvm7uUq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