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增材制造(又稱3D打印)作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航天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手段,已成為我國制造業領域的亮眼“名片”,對推動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高質量融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起到了巨大作用。
十年跨越式發展成就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整體實現從技術化向產業化發展的蛻變。十年來,我國增材制造技術及產品逐步實現產業化,涌現出一大批具備強大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規模方面,從2012年的不足10億元擴大到2021年的2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5%。企業數量方面,全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1000家,鉑力特、先臨三維、華曙高科等以增材制造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涌現,數量從2013年的1家增長至2022年的22家(含新三板),規模過億的企業數量由2012年的3家增至2022年的42家。
裝備實現從進口為主到國產化替代的轉變。十年來,我國增材制造一批重點工藝裝備和核心器件實現國產替代,批量化供應能力和成本競爭優勢顯著。我國在高精度桌面級光固化增材制造裝備、多材料熔融沉積增材制造裝備持續保持領跑并暢銷海外,米級多激光器激光選區熔化裝備、多電子槍電子束熔化裝備、大幅面砂型增材制造裝備等自主開發裝備相關核心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實現從原型制造向直接制造的質變。十年來,增材制造技術的應用實現由快速制造原型樣件逐步向直接制造*終產品質變。在航空航天領域,新一代戰機、國產大飛機、新型火箭發動機、火星探測器等重點裝備的關鍵核心零部件大量應用增材制造技術,解決復雜結構零件的成型問題,實現產品結構輕量化。在醫療領域,髖臼杯、脊柱椎間融合器等14款增材制造醫療植入物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在鑄造領域,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建成世界*萬噸級鑄造3D打印工廠,提升產品制造效率,實現對傳統鑄造的替代。
產業格局實現從零散分布到重點聚集的演變。十年來,我國華南、華中、西北等地區部分省市依靠自身良好的經濟發展優勢、區位條件和工業基礎,通過有效匯聚產業資源,實現了增材制造產業從零散狀、碎片化到成鏈條、聚集化發展的演變。
多管齊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十年跨越式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說明,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頂層設計是我國增材制造發展的重要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多個國家規劃明確支持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等行業規劃持續推進我國增材制造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增材制造標準*行動計劃(2020—2022年)》《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十四五”醫療產業裝備發展規劃》等從產業生態、供給、應用等多個方面作出相應規劃布局。
具備完整工業體系是我國增材制造發展的堅實基礎。我國擁有世界上*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截至2021年末,我國工業增材制造裝備安裝量市場占比10.60%,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完整的工業體系提高了我國增材制造裝備的供給能力,提升了我國增材制造發展的穩健性和抵抗不可預知風險的能力。
擁有豐富應用場景是我國增材制造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堅實,為增材制造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船舶領域,我國造船三大指標保持*,國際市場份額連續12年位居世界*。汽車領域,我國汽車保有量從2012年的1.2億輛增長到目前的3.1億輛;自2015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穩居世界*。新興產業領域,電池、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重視產業生態塑造是我國增材制造發展的有力保障。十年來,我國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增材制造產業生態體系。在行業組織建設方面,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增材制造國家創新中心、全國增材制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組織機構成立,有力支撐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在產業服務方面,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會、產業展覽會、全國增材制造技術高峰論壇等活動紛紛開展,《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年鑒》《中國增材制造產業典型應用案例集》等爭相發布,全力服務產業發展,提高增材制造認知度。在標準建設方面,已發布增材制造技術相關國家標準共計30余項,各級標準體系逐步建立,促進增材制造產業的標準化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開設增材制造工程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超過70所,100余所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增材制造相關課程或專業方向,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奮力譜寫制造強國建設新篇章
展望未來,增材制造作為我國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的主旋律之一,將持續加快我國制造業從轉型到創新驅動發展速度,不斷提升我國制造業國際影響力,加速推進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奮力譜寫制造強國建設新篇章。
增材制造作為工作母機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技術不斷成熟、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未來必將成為與減材制造、等材制造并列的三大工業領域的主流制造工藝之一,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
過去十年,我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逐年高速增長,預計2022年將達到330億元的市場規模。未來,增材制造將不斷向制造業各領域的細分方向、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深入發展。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預期、超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對增材制造應用的強烈需求,按照25%的復合增長率估算,我國增材制造產業規模有望在2027年左右突破千億。
目前,得益于我國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齊全的產業鏈,增材制造一直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未來,高質量激光器、電子束槍、掃描振鏡等核心部件將實現全部國產化;各型大尺寸、多激光的高效增材制造裝備穩定性將不斷提高;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大型高性能復雜構件、空間增材制造等新型前沿技術裝備將持續拓展創新。增材制造技術裝備全面向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性能、高智能化發展,供給能力將得到全面提升。
增材制造與數字化技術、激光技術、機械加工技術等多技術的結合,將對生產模式、生活方式,乃至產業鏈價值結構產生深刻影響,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未來,增材制造技術將廣泛應用于制造業各領域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中,有效推動現代制造業的培育壯大以及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重塑我國制造業嶄新面貌。
同時,一批增材制造企業、品牌與產品將*全球產業發展。如2021年西安鉑力特選區激光熔融裝備產量為293臺,已超國際巨頭德國易歐司公司,位居全球首位。清研智束研發出全球首臺多電子束槍粉末床熔融裝備。未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企業將積極帶動增材制造全產業鏈共同發展,一批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持續增強我國增材制造在全球的影響力,眾多技術性能*的中國產品為全球增材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硬核力量。